□ 盧明清
1963年3月16日,上級抽調在鹽坨運銷站工作的黨員骨干開展治安保衛工作。那天,參加治保工作的先進分子們手執旗幟,在猴嘴坨地周邊要道口站崗放哨。晚7點45分,一列客車冒著白煙,從鹽坨火車站沿著隴海鐵路坨地專用線徐徐駛進庫區,停泊在二段作業區站臺旁。
平時,進入庫區的都是黑鐵皮的貨運車,這回是綠色車廂的客運車,同志們猜測,列車上一定載著大首長。可是,有紀律要求,大家心照不宣,只管盡心盡責,確保首長安全。
那個夜,春風吹佛大家的頭發,牽手大家的衣襟,多么溫柔。天空群星璀璨,星光里,猴嘴山輪廓清癯,運鹽河上帆篷林立。猴嘴城中秩序井然,庫區鹽廩逶迤。列車就像一座賓館,從車窗里透出來的燈光橘紅橘紅,溫暖人心。
后來才聽說,那晚住在坨地列車里的首長是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、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及其夫人、全國婦聯主席康克清一行。早晨,委員長走上站臺,來回度步,迎著曙光,伸展雙臂,活動筋骨,展望庫區連綿的鹽廩,口中發出贊嘆的語言。7時40分,朱德在列車上召見時任連云港市鹽務局局長安岳、鹽區區委書記匡裕悅兩位地方領導,聽取淮鹽生產、運銷工作匯報,鼓勵鹽業戰線干部員工艱苦奮斗,為國家多作貢獻。
鹽是人體必需成分,作為戰爭年代紅軍、八路軍首長,每到關鍵時刻,朱德總會對鹽特別關心。早在井岡山革命時期,國民黨對根據地實行封鎖,紅軍戰士常常面對無鹽的野菜湯水,嘔吐不堪,難以進食,以致手腳身體沒了勁,戰斗力日漸衰弱。那樣的局面,可急壞了朱德。后來,朱軍長采納江西老俵的提議,令部隊鏟便池墻上的硝土化水熬制食鹽,幫助紅軍度過了艱苦的歲月,給紅軍戰士補充了“鈣”的精神,提振了部隊的戰斗力,為中國革命保留了火種。
當年紅軍四渡赤水,過草地,飛奪瀘定橋,戰勝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,翻雪山到達陜北,革命的隊伍不斷壯大。可是,革命根據地卻嚴重缺糧食,缺衣服,缺槍支彈藥,缺一切的一切。毛主席住窯洞,號召大家“自己動手。”朱總司令上坡下谷,穿梭在黃土間,實地考察,尋找生存資源,帶領部隊開展南泥灣大生產運動。當他得知陜甘寧邊區有五個鹽場,原鹽產量還特別大時,就寫信給邊區政府,要求抓好原鹽生產,協調開溝引鹵,利用煤炭熬制食鹽,發動修筑道路,組織鹽晶運輸銷售,利用鹽業經濟作為動力,搞活農工商,扭轉了邊區財政困難的局面,使革命實力得以鞏固,開展“持久戰”,打日本除漢奸,打老蔣推翻舊政權。
新中國成立后,我國工農業步入正常發展軌道,國民經濟實現質的飛躍。可是,五十年代末出現了政策紊亂,加之蘇聯與我國翻臉,經濟發展受到了影響,國家經濟一度處于特別困難時期。那時,鹽業是國民經濟收入的一個主要來源。朱德對鹽有特別深厚的感情。他來連云港考察鹽業運銷以及淮鹽生產形勢,適逢“三年”自然災害國家開展“調整、充實、鞏固、發展”經濟恢復時期,和戰爭年代一樣,這樣的時刻,又是黨的命運、國家前途的一個重要節點。那一夜,朱德住在鹽坨庫區,胸懷國家大計,一定輾轉反側。
朱德到猴嘴考察淮鹽生產運銷,對廣大鹽工是一個極大的鼓舞,淮鹽人沒有辜負祖國的期望,不斷改造舊灘地,擴大鹽業產量,風里來雨里去,將海水和汗水結晶成潔白的大鹽,運送到祖國各地,運送到世界各地,助力各行各業崛起騰飛,為國家創收大量的外匯。奉獻的精神多么可貴,淮鹽戰線涌現了許多全國勞動模范,進京接受表彰,披紅掛花,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。
朱德一身戎馬倥傯,身處國家最高領導層,國事繁忙可想而知。他在考察國家基層產業發展時,深入一線探訪猴嘴鹽坨,給當地干部群眾留下了美好的記憶。之后,鹽坨人在庫區六段建辦公院落,鹽業運銷領導現場辦公,指揮淮鹽集坨、儲運工作。1973年12月,又在原辦公院落前建成二層小樓,樓頂架設廣播大喇叭,指揮全體干部員工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淮鹽運銷事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