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墨江南 ——沙溪游記 作為江浙人,提起古鎮,印象中首先想到的便是江南古鎮,江南自古以來就是富饒之地,水域發達,天下糧倉,孕育出了一個又一個美麗繁華的水鎮。我們熟知的古鎮諸如周莊、烏鎮、同里,由于獲得了深度的商業開發,符合現代人的游行習慣,被人們廣為傳頌。而位于太倉的沙溪古鎮,依托密集的水網,在江南的肥沃土地上,向現代人們展示了另外一種水墨風情。 夏日清晨,城中的人們已經從清涼的夏夜蘇醒,正準備投入到一天的忙碌中去。我們逆著行人,穿過繁華喧囂的現代城區,踏上戚浦塘上的石拱橋,放眼環顧,戚浦兩畔吊腳水樓錯落有致、鱗次櫛比。深褐色的門窗、灰色的瓦片、蜿蜒的石板道路和墻上斑駁的印記,儼然一副有著歲月痕跡的水墨畫,仿佛在訴說著這里老街的故事。碧綠的戚浦塘中,塘水清澈,兩岸的房屋倒影到水面,猶如將岸邊的水墨畫拓印在了水中,此時一縷夏日的微風拂過水面,給靜止的畫面增添了一分生機。 走下小橋步入中街,踏上青石板鋪成的街道,凹仄不平。站立路中,側耳傾聽,仿佛整個小鎮還在沉睡,十分靜謐。和剛剛在城區的節奏完全錯開了。一排排整齊的房屋,白墻黛瓦,偶有三兩白發老嫗提著菜籃,行走于石板路兩側,對比這千年的鎮落,她們又好似少女,訴說著這里的生活。不同于周莊的摩肩接踵和喧鬧,也沒有濃重的商業氣,整條街有的只是樸實與平和,就連街邊的商鋪,也只賣些字畫、糕點、手工藝品等富有生活氣息的物件。漸漸地,置身于此的我們,仿佛有了歸屬感,想象著我們每日在古鎮生活的愜意與恬靜。 當我們沉浸于這靜謐古老的街道中時,東方一抹紅日奪入眼簾,將我們拽回了現實,恍惚間,街道上開始熙熙攘攘起來,人們有的騎著電動車趕著去上班,有的拿著手機接打著電話,孩童也沖到街上好奇的望著這混雜的人流,剛剛那個讓我們沉醉的水鄉仿佛只是在夢里。后面戚浦上的貨輪的馬達聲、鳴笛聲也乘著這熙攘的煙火氣傳到耳畔,心中不免有些罪惡,是我們率先打破了這寧靜,只得匆匆順著人流離去。 此時再思索總書記提到的文化自信,不由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。這有著一千三百多年的小鎮,依托縱橫的水域,不僅為人們提供了可以依存的家園,更是留下了以元末隱士瞿孝禎的樂萌園為代表的隱居文化,以牙行為代表的市場經濟文化,這不正是中華民族偉大文化的具體表現,華夏文化自信的根基嗎?如何保護它,在發展中融入,再在融入中發展,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。 “古巷同戶寬,古街三里長,古橋為單孔,古宅均挑梁,戶戶有雕花,家家有長窗,橋在前門進,船在門前蕩。”水墨江南,名不虛傳。 莊治政 |